-
淺談溶解度
發布時間: 2021-12-06 點擊次數: 3920次一、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定溫、定壓時,每單位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量,也就是一種物質能夠被溶解的最大限度或飽和溶液的濃度。溶解度分為固體溶解度和氣體溶解度,本文主要介紹固體溶解度的內容。
二、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概念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用字母s表示,其單位是“g/100g的水"。在未注明的情況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質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 ℃時,100g的水里最多能溶36 g氯化鈉(這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即在20 ℃時,氯化鈉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 g。
三、 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因素
1、 極性:
共價鍵原子間的電負性差異,使各原子對鍵結電子對的吸引力不盡相同。而當所有的吸引力造成的極矩無法平衡時,我們稱分子具有極性。極性與物質溶解性的關系可以被概括為“相似相溶",即極性溶劑能夠溶解離子化合物以及能離解的共價化合物,而非極性溶劑則只能夠溶解非極性的共價化合物。這是因為極性分子和極性溶劑可以以靜電力結合互溶,而非極性分子和非極性溶劑則以范德華力相互作用力形成紊亂的分子混合物。常見的范例包括:
(1)食鹽,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卻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2)油脂,是一種非極性的共價化合物,它不能在水中溶解,卻反而在乙醇中溶解;
2、 溫度:
根據勒夏特列原理,溶解為吸熱反應時,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常見的例子包括:大部分的鹽類、部分強電解質、部分硫酸鹽類(如硫酸鈣)、部分碳酸鹽類(如碳酸鈣)。溶解為放熱反應時,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例:氫氧化鈣等物質。
3、粒子大小:
一般情況下,藥物溶解度與粒子大小無關,但是,對于難溶性藥物來說,一定溫度下,其溶解度與其表面積成正比,即小粒子有較大溶解度,而大粒子有較小溶解度,但這個小粒子必須小于1μm,其溶解度才有明顯變化。但當粒子小于0.01μm時,如果再進一步減小,不僅不能提高溶解度,反而導致溶解度減小,這是因為粒子電荷的變化對溶解度影響更大。
4、晶型:
同一化學結構的藥物,因為結晶條件不同,而得到不同晶格排列的的結晶,成為多晶型。藥物的晶型不同,導致晶格能不同,其溶解速度,溶解度也不同,具有最小晶格能的晶型較為穩定,成為穩定性,有著最小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其他晶型的晶格能較穩定型大,成為亞穩定型,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較穩定型大;無結晶結構的藥物通稱無定型,與結晶相比,由于無晶格束縛,自由能大,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均較晶型大。如:無味氯霉素B型和無定型是有效的,A、C兩種晶型是無效的;新生霉素在酸性水溶液中生成無定型,其溶解度比結晶型大10倍。
四、固體溶解度的應用
1、溶解度用于物質的除雜、分離與提純
(1)因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利用這一性質可分離與提純混合物,主要包括:若結晶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大,可采用蒸發結晶方法。如蒸發NaCl的水溶液,可提純NaCl;若待結晶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其溶解度顯著增加,溫度降低時,其溶解度又明顯降低,此時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如:分離NaCl和KNO3的混合物。
(2)同種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中,溶解度不同,可采用萃取、分液方法提純物質。但要求溶質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要大,如:可用汽油、CCl4等有機溶劑把I2或Br2從水中萃取出來,達到分離的目的。
2、溶解度可用于選擇試劑,確定除去儀器內壁上的附著物
如試管等儀器內壁上附著硫、I2、苯酚、酚醛樹脂、溴苯、硝基苯等物質時,均可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沖洗。原因是上述附著物在酒精等有機溶劑中溶解度較大,而在水等無機物中的溶解度極小。
3、溶解度用于判斷物質的熱穩定性
(1)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易溶于水的KOH、NaOH及微溶水的Ca(OH)2,受熱都不分解;難溶于水的堿[Mg(OH)2以后的堿],溶解度很小,受熱易分解。
(2)一般碳酸鹽及其碳酸氫鹽的溶解度的順序是:易溶于水的碳酸鹽>酸式碳酸鹽>碳酸>難溶于水的碳酸鹽;而熱穩定性是:易溶于水的碳酸鹽>難溶于水的碳酸鹽>酸式碳酸鹽>碳酸。
- 下一篇:細胞培養之細胞系身份要明確
- 上一篇:大鼠肝星狀細胞培養技術